紫晶洞是怎麼形成的?經常有客人會如此問我們。因此,我發揮記者精神,作了以下採訪報導。
對於紫晶洞,一般人大多知道,它是一種在南美洲巴西或烏拉圭,比較常見的地質構成。
至於紫晶洞的形成,地質專家,則有不同説法。

晶洞在實質上,是岩石內部的氣泡晶體構成,一般內部含有石英晶體和/或玉髓沉積,晶球的外部為石灰石或相關岩石。其他完全由晶體填充的被稱作礦瘤。
地質學家目前為止,對晶洞形成,還沒有廣泛認同的理論,但都相信晶洞可以在任何埋藏的空腔內形成。

紫晶洞的形成原因,地質學家有兩套說法,一套是較為傳統的「玄武岩氣孔學說」,而另一套,則是「熱水溶蝕學說」。
這兩種說法,其實都有所根據。

一、紫晶洞是由「玄武岩氣孔」形成:
有關玄武岩,我們都知道,它曾經是火山所噴出的流動熔岩,而這些熱呼呼的火山熔岩,從地底噴發至地表之時,除了含有熔融狀態的岩石之外,另外也含有大量的氣體。
這些氣體多半以二氧化碳、硫化氫等的火山氣體為主,在熔岩中,以“氣泡”的狀態存在著。一般而言,這些“氣泡”的大小變化頗大,視條件而異,可由微米等級至數公分、甚至數公尺大小。
當這熱呼呼的火山岩漿,慢慢冷卻、凝固後,成為所謂的玄武岩之時,原先包含在其中的“氣泡”,就成為堅硬火成岩中的一空洞了。
這些空洞,或稱孔隙,在後期含礦的熱水或是流體侵入後,在其中開始沉澱許多了礦物晶體,形成所謂的 “晶洞”。 而這些氣孔的外形、大小,就是我們現今市場上,所見的紫水晶洞的外形。
在礦場內,許多這類的晶洞,以奇特的圓柱狀、鐘狀的外形,出現在玄武岩中,透過仔細小心的移除一旁的玄武岩,將整顆氣孔取下,就成為目前到處可見的紫晶洞擺飾了。

有人針對紫晶洞的外形,特別提出了一些理論解釋,其中最廣為接受的是,「氣泡遷移」的說法。
其理論其實很簡單,主要是針對於噴發後的火山熔岩,還是以高溫的狀態在地表上流動之時,其中的火山氣體則因為浮力、以及熔岩相對黏滯度的關係,聚集成一大氣泡、且慢慢的往熔岩流淺處遷移,這樣向上移動的過程當中,產生了如此管狀、鐘狀的向上拖曳構造。在熔岩流冷卻之後,這樣即產生這些大型氣孔了,而這些大氣孔在後期的熱液沉澱之後,即產生了紫水晶洞。

二、紫晶洞是由「熱水溶蝕」所形成:
這是較新的一派學說,是否能廣為接受,還需要時間驗證。
其主要的說法,是談到當熔岩流降溫之時,它的岩石強度性質,開始由塑性轉為脆性,在熔岩流的內部產生了許多裂隙,而這些裂隙為後來由下方往上侵入的熱液所反應,慢慢的溶解出結晶紫水晶的孔洞,而紫水晶也在同時間形成。
這個說法的根據,是來自許多紫水晶洞都伴隨著角礫岩化的作用,在野外的觀察上,也有許多證據顯示,角礫岩化作用,可能是發生在真正紫水晶發育之前,而單純的熔岩流氣體往上遷移的說法,是無法解釋角礫岩的存在的。

雖然專家眾說紛紜,但以上這兩個說法,或許兩個都可能存在。
以象山第一站8百多公斤的超大型紫晶洞為例,可以說明它所形成的「氣孔」,簡直是玄武岩中的巨無霸。倘若是以玄武岩組成的澎湖望安地區作比較,就可以知道,要想看到這麼大的氣孔,還真是不容易。
在望安所看到的玄武岩,大多只能看到公分級的大小,充填著沸石、霰石等礦物。
相較之下,可見拉丁美洲這些紫晶洞火成岩體的獨特性了。

象山第一站喜馬拉雅山玫瑰鹽燈專賣店。地址:台北市信義區莊敬路215 02-2725-18680935-480077 靠近台北世貿中心與台北101(可搭台北捷運信義線,在世貿/台北101站下車,2號出口往莊敬路方向約3百公尺,即是象山第一站)

象山第一站 (facebook粉絲團)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altshine

象山第一站(痞客邦)

http://sandy5940.pixnet.net/blog

象山第一站 (新浪版)
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sandy5940

象山第一站 (youtube版)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sandy5940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鹽燈象山第一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